1群体过于宽泛
时装设计要满足单个消费者的着装喜好,设计师因此很容易就描述出自己所服务的客户群体,譬如,30—40岁的成熟白领女性,18—25岁爱好户外运动的男性青年等。而企业是一个由年龄跨度较大,生活经历个不同的人所组成的群体,职业装要从性别,年龄,身材,肤色,个人气质等方面同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和爱好,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此,设计师在进行职业装设计时,往往会采用一种保守的姿态,选用一些所谓“经典”的款式,或者只在原有的款式上做很细小的改动——这种建立在大众审美眼光基础上,并经过了长时间考验的款式当然不会成为时下最具创意的服装款式。
2款式更换周期的制约
一般企业职业装的更换是在1—2年之间,有的企业也许间隔的时间会长一些。如果款式设计紧跟潮流,会造成制服的内在价值随着盛行期的结束而大打折扣,如果制服款式太过保守,也会给人造成该企业脱离时代,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的印象。因此,在职业装设计中,设计师如果仅考虑流行的因素,而不能在有限的领域内敏锐的抓住流行中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元素,或是预测未来若干年内流行趋势的话,那么也容易造成职业装款式的适应性不广。
3消极被动的认同感
作为一种“为了工作”才穿的服装,职业装“实用为先”的传统观念和带有“表演意味”的特质非常容易令人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,人们热闹普遍认为在职业装的装扮下不能够代表“本真的自我”而只是出于某种具体职业的需要和对于企业理念的栓释,因此,大部分员工对于职业装中的设计含量,做工的优劣显得漠不关心,甚至认为职业装和时尚毫无关系,换句话说,许多员工对于职业装的认同态度是消极而被动的。长此以往,无形中就制约了职业装中时尚元素的导入和新的设计手段的涌现,因此,才会有大量被人们斥责为呆板,僵化,陈旧,的职业装却依然在现实中被不段批量复制的奇怪现象。
4成本的制约
通常职业装需求数量较大,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严格控制成本,有些企业甚至希望能够以最少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全部的运作,这就严重制约了对于服装原材料的选择空间,最终也只能起到基本的统一着装的目的。因此,时尚性无从谈起,甚至有时连最基本的功能性都无法保证。更有甚者,由于对职业装的片面认识,有的企业一味地压低价格,这就造成承包方在各个方面都压缩成本,降低标准,比如在板型的处理上考虑不周,通常采用极少的号型配比,结果导致衣身宽肥,结构比例失调,没有男女性别的区分(在工装中常见)等。因此,很多职业装显得保守,平淡,有的甚至缺乏美感。
5辅料开发力度有限
由于涉及的行为,功能,需求的不同,职业装对“运行科技提高其特定功能”的要求更高,这就使得职业装更应该从服装的材料上表现出现代的设计思维,并提供适应不同环境的不同功能。